湖北省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05-11
湖北省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到2020年,湖北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积达0.77亿平方米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印发《湖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年利用量达到3028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1.99亿吨标煤)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将新增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额约610亿元。到2020年,湖北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折合3028万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30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151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745万吨。
同时,到2020年,湖北省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87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累积达481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料利用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并推进中低温地热供暖制冷利用技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热和民用燃料总计年替代化石能源约466万吨标煤。《规划》强调,“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0.62亿平方米;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积达0.77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达195万吨标煤。
《规划》介绍了湖北省地热能资源主要分为浅层和中深层两种。湖北省地热能资源分布广泛和潜力较大,据现有资料估算,湖北全省主要城镇范围内浅层地温能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约9271万吨标煤,中深层地热年可利用资源总量折合约7179万吨标煤。
湖北省浅层地温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咸宁、黄石、黄冈、荆门、孝感等地。据估算,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浅层地温能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9000余万吨标煤,通过热泵技术应用于建筑制冷供暖能够满足20亿平方米建筑供暖制冷的需要。
同时,湖北省中深层地热分为对流型,对流型地热资源多位于隆起山区,分布范围较广,全省已探明可开采流量约为13万立方米/天,相当于100万吨标煤。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
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有限。湖北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经过多年发展,湖北省地热能资源在建筑供暖制冷、旅游休闲开发方面得到一定程度利用,但总体开发利用量较小,仅占全省能源消耗量的2%左右。
《规划》还指出,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达145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武汉、襄阳、宜昌等13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示范市、县;地热流体开采总量达11.65万立方米/天,年利用热水量925万立方米,年利用热量1.5x1015j;传导型中深层地热利用基本未开展,地热发电研究尚未启动;涉及温泉旅游项目30个,温泉疗养院2处,温泉水产养殖基地9处。
经过多年发展,湖北省在地热产业体系建设上,初步形成了资源勘查、系统集成设计与施工,产品材料制造技术研发、项目招投标、合同能源管理、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产业体系雏形。初步统计有超过200家企业(机构)参与开发利用,年产值超过10亿元。
《规划》明确要积极探索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强化地热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充分发挥湖北省地热资源优势,推进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和在旅游开发、休闲养老方面的应用,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提高地热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占比。
地热能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详细的地热资源勘探。对武汉、咸宁、黄冈、荆门、潜江地区中深层地热进行整装勘查,完成全省县级(市)以上城区范围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查明地热能资源分布、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并进行适宜性分区。结合勘查分区结果制定科学有序的地热能综合利用规划。
· 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地热能。以建设地热供暖制冷能源站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荆门地区,襄阳、十堰、随州地区,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4大片区,建成470座地热分布或集中制冷供暖站,服务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启动湖北省干热岩前期研究和调查工作。
在黄冈、咸宁、荆门、应城等地建设5个集温泉旅游度假、地热供暖、农林业应用等于一体的温泉综合利用示范镇;在黄冈、咸宁、黄石、荆门等地建设25个以温泉旅游休闲、养老为主的温泉度假疗养区;选择武汉襄阳、十堰等供暖需求较大的城市作为重点区,建设地热区域集中供暖站;逐步推进地热能在农林业及农村、工业及其它领域的应用,对温泉点地热水余热实行梯级综合利用;以江汉平原地区为主,积极探索中低温地热发电。
· 强化地热能开发利用监督,包括地热资源和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建设地热能开发利用监测和信息系统,保障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规划》要求,在继续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支持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地区建设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从而实现地热利用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同时,要鼓励用户侧建设冷热电三联供、热泵、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综合能源利用基础设施,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并要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能力,逐步建立新型地热能利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可再生能源创新评估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全省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水平。(文/甘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