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贵州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06-09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贵州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贵州省能源消费总量11800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在1.6亿吨左右;一次能源生产能力1.75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2400万吨标准煤。
按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贵州省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围绕具有电、热、冷负荷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提供电、热、冷能源一体化九游会官网登录入口网页的解决方案,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能源供给与用户互动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业态。
《规划》强调,贵州省应积极开展智慧供暖业务,推进电能替代,构建多能协同的能源消费格局。加强能源领域节能减排和实施电能替代,开展节能降耗专项行动。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建立健全节能降耗体制机制,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加快能源领域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
重点在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逐步实施电能替代,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电能替代设备的智能化生产和应用水平。以分布式能源网络用户为基础,鼓励发展智能用电,促进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鼓励家庭、企业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开展;加快智能网络建设和智能电表普及,实现能源消费的实时计量、信息交互。并大力推进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
为积极改进贵州省现有能源科技研发基础和条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应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重大装备、工程示范”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装备创新体系。到2020年底,建成“贵州省能源云”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集成服务平台。
《规划》指出,贵州省要依托重点工程带动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在能源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能源及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发展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强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加强重点领域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或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到2020年末,贵州省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适合贵州省实际的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也需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配电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确保贵州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达到国家要求。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理用能、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长效机制,实施全面节能行动方案。
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应以抓好贵阳市、遵义市、兴义市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开阳县、水城县、威宁县、西秀区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城乡用能方式转变。并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习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经济实用技术,促进农村炊事、取暖和洗浴用能高效化、清洁化。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能源基础服务体系,推进城镇能源供应设施和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和人才,增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严格审核能源统计数据;建立全面、科学、可靠的能源统计监测和预测预警综合管理系统,推进能源统计监测信息化建设;建立涉及能源统计各部门的数据信息交流制度,完善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和能耗监测监督体系,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高节能降耗统计监测水平,实施能耗动态监控精细化管理。
为创新能源投融资环境,制定负面清单,《规划》还指出,贵州省将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领域,推进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能源投资服务环境,搭建能源行业与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能源行业“政金企”合作推进会,促进贵州省能源行业政金企的良性互动,实现能源与金融的双赢发展。围绕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大数据建设,能源普遍服务能力提升,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为能源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贵州省还将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贵州省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电网调峰能力提升、电能替代和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能源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财政拨款、设立基金、贴息贷款、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加快设立贵州省能源结构调整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规划项目投资建设、企业改组改造、合资合作,进一步扩大外来资金规模。全力推进政金企合作,加大金融机构对能源项目建设贷款支持力度。(文/甘祠祠)